;

關於我們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執行環保署委託案「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微型感測器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

計畫目標

這個計畫希望藉由發展貼近民眾生活的微型監測點,幫助社區民眾掌握生活近處的PM2.5變化,以維護民眾健康。其次,從觀察這些微型監測點所提供的數據,我們希望能掌握各個小區域的特性,進一步為各個小區域找出不同的PM2.5減量對策。第三,此計畫也將發展地方志工制度,希望透過此積極的作為,降低民眾生活近處的PM2.5。

系統架構說明

我們運用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開放硬體(Open Hardware)、與創客(Maker)四種概念進行系統規劃。我們自行開發微型監測點,收集PM2.5、PM10、溫度、相對濕度、以及照度等環境資料。監測點透過Wi-Fi,將偵測到的資料即時傳回暨南大學計算機中心的雲端平台。我們也自行開發各種伺服器,在雲端平台上紀錄與分析資料。此外,透過我們所開發的網頁與手機app等,為民眾提供即時資料以茲參考。目前整體架構正在大埔里地區進行實驗。請參考環保署「空氣品質物聯網」政策,下方連結投影片第11張http://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41225162959

建立志工制度說明

在此計畫中,我們將研究過去成功的志工制度(例如,「河川巡守隊」運作模式),據以建立適合於空污防制的志工制度。我們將以埔里地區作為行動基地,進行空氣污染防制工作之志工培訓與制度的建置研究,使其未來能協助環保署推廣空氣污染相關防制政策,並且落實民眾參與及教育民眾之目的。具體工作事項包括:1、建置空氣污染防制的志工教育訓練手冊及作業程序,同時研發訓練課程。2、建立空氣污染防制志工服務之運作機制,包括:志工機構之管理、志工認證制度、年度服務時數及服務事項規劃等面向。3、以南投埔里地區作為示範推動區域,運用已結業的志工,協助環保機關推動空氣污染防制相關之宣導業務。(與「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以及「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一起推動)。

計畫案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暨南大學 戴榮賦 副教授)

規劃系統、領導工程師開發系統、負責開發使用者與感測器伺服器、與廠商溝通協調、管控計畫案進度、與社區民眾溝通協調等。推動社區與學校PM2.5減量活動。

協同主持人

(暨南大學 張力亞 助理教授)

舉辦PM2.5宣導活動、與社區民眾溝通協調。

協同主持人

(交通大學 蔡春進 教授)

指導感測器校正與佈建規劃。

協同主持人

(中山大學 郭峰淵 教授)

人機介面建議與高雄地區監測點觀察。

協同主持人

(暨南大學 尹邦嚴 教授)

試行預測分析。

協同主持人

(台中科大 連俊偉 副教授)

App應用開發。

協同主持人

(台中市惠文高中 王沛清博士 校長)

舉辦校園PM2.5宣導活動、與設計空污創客教材。

協同主持人

(台中市東山高中 施信華博士 圖書館館長)

舉辦校園PM2.5宣導活動、與設計空污創客教材。
軟硬體工程師

電機工程師 黃椿翔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班)

負責電路設計與韌體開發。

軟體工程師 蔡智鈞

(暨南大學資管系碩士班)

負責軟體開發。

軟體工程師 盧慧鴻

(暨南大學資管系碩士班)

負責軟體開發。

軟體工程師 陳炫宇

(暨南大學資管系碩士班)

負責軟體開發。

硬體工程師 何孟儒

(暨南大學資管系碩士班)

負責硬體雛形開發、測試、與實地佈建。

硬體工程師 林承翰

(暨南大學資管系大學部)

負責硬體雛形開發、測試、與實地佈建。

硬體工程師 葉宸瑋

(暨南大學資管系大學部)

負責硬體雛形開發、測試、與實地佈建。
志工制度推動助理

黃資媛

(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助理)

負責協助建立志工制度。